重磅!湖北大学再成立一新学院
1月9日,湖北大学文化遗产学院成立。该学院由湖北省文化和旅游厅(湖北省文物局)与湖北大学共建,通过厅校优势互补,培养有情怀、有特长、留得住的文博人才;打造由学术带头人、科研骨干和青年后备力量组成的文博教育科研人才梯队;建成集文博人才培养、文物保护管理利用基础研究、项目技术咨询服务等于一体的学科体系,为全省文物考古事业高质量发展提供智力支撑。
张文兵强调,要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做好文化遗产保护利用传承发展工作的重要指示批示精神,充分挖掘荆楚文物资源,展示荆楚文化的历史脉络,呈现荆楚文明的灿烂成就;要充分发挥高校、科研院所、文博单位各自优势,在考古、文物保护、人才培养等方面开展高水平合作,为新时代湖北文化遗产保护和考古事业高质量发展贡献力量。
雷文洁在致辞中说,省文化和旅游厅将积极整合省内文博资源,在学生实习实践、文保项目、科研经费等方面,为湖北大学文化遗产学院创造条件,为实现文化强省建设,为湖北“建成支点、走在前列、谱写新篇”作出应有的贡献。
刘建平表示,湖大将大力支持文化遗产学院的建设和发展,主动对标湖北经济社会发展重大需求和湖北文物考古事业要求,建设具有荆楚特色的文化遗产学院和湖大特色的文博人才培养新模式,为湖北经济社会发展、长江经济带、中部崛起作出湖北大学的贡献。
王巍说,当前,我国文化遗产事业迎来新的发展机遇,考古工作者肩负着历史责任和使命。湖北大学文化遗产学院的成立恰逢其时,将努力办成有特色、有内涵、有影响的文博人才教育中心和考古研究中心,发挥良好的示范作用,为中国考古事业和文化遗产建设作出更大贡献。
当天,江汉文明考古研究中心、湖北省文博人才教育中心一并成立。举行了文博人才培养高峰论坛,各考古文博单位和高校的专家学者围绕新时代文化遗产保护和文博人才培养的前沿问题,分享真知灼见,增进交流合作,为我国文物考古事业高质量发展建言献策。
延伸阅读
说起湖北文物,大家首先想到的也许是越王勾践剑、曾侯乙编钟……但其实,荆楚大地的人类文明史可能比我们所知的更为悠久,更为灿烂……最早的“太阳人”石刻,长江流域最早的粟遗存,长江流域最早的“四室一厅”……陶器上的刻画符号诉说着什么?古老的青铜之路由谁掌控?又是什么支撑起早期国家崛起?
2020年5月,国家文物局将长江中游文明进程研究项目(夏商周时期)正式纳入“考古中国”重大研究项目。湖北考古,特别是近年来诸多重大发现及研究成果,无不展示着长江中游文明的灿烂成就,彰显了长江中游在中华文明起源和多元一体发展历程中所起的重要作用,为实证“早期中国”文明基因贡献了湖北力量。
01
湖北考古揭示长江中游早期文明灿烂成就
▲屈家岭文化 彩陶纺轮
▲“太阳人”石刻
02
湖北是古人类发祥地之一
▲郧县人头骨化石 (郝勤建 摄)
除约100万年前的郧县人外,在湖北这片土地上,古人类绵延不绝,约200万年的建始人,约50万年前的郧西白龙洞人、郧县梅铺人,约20万年的长阳人,约10万年前的郧西人,约2万年前的汉阳人,这些考古资料表明湖北是中国古人类发祥地之一。
03
文物资源大省也是考古重地
▲城河遗址出土陶器 (彭小军 供图)
04
楚统一长江中游为秦统一中国奠定基础
长江流域与黄河流域共同构建灿烂中华文明
在长江中游史前各个发展阶段,湖北均占据着重要地位。湖北大学历史文化学院教授孟华平在相关专著中介绍,湖北不仅是新石器时代城背溪文化、屈家岭文化、石家河文化等考古学文化命名地和主要分布区,还拥有大量史前城址。长江中游迄今发现和确认的史前城址约20座,分布在湖北的达17处之多,如天门龙嘴、石首走马岭、应城门板湾等。这些城址大多距今约四五千年,处于中华文明形成的关键期。长江中游在中心城址石家河的引领下向前发展,成为中华文明起源的重要区域。
进入青铜时代后,长江中游是中原王朝重视并精心经营、开发的南土。西周中期以后,周王朝对长江中游的控制逐渐减弱,楚国趁机崛起,并逐步一统长江中游地区、淮河流域。专家称,楚人对长江中游地区的统一,为秦统一全国及长江中游完成华夏化进程奠定了基础。大量考古成果表明,长江流域同黄河流域一样也是中华文明的重要摇篮,与黄河流域共同构建了灿烂的中华文明。
【推荐阅读】
来源/湖北日报 文/鄂文旅 吴珊 鲜文涛
欢迎您为湖北大学点赞点在看!